三阴络上不过头,惟厥阴循喉咙之后,上连目,系顶巅,故有头痛干呕,吐涎沫之证,却无身热,亦与阳证不同。一伤寒,失于汗下,邪热传里,使水涸粪燥,大便不通,必发谵语,或心下硬痛,下利纯清水,燥渴,口出无伦语,亦谵语,凡此皆实,当寒凉之剂下之。
《金匮要略》曰∶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。哕与干呕无异,但其声浊恶而长,然皆有声而无物。
恶风者,见风则怯,密室之中,无所恶也。不烦少热,四肢微厥,脉浮而缓,此伤寒见风也。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疸。逆治者,正治也。
如或头疼恶寒表证皆除,而反见谵语怕热,燥渴大便闭者,以法下之,大便通而热愈,有何怪证? 若病患身微热,烦躁,面赤戴阳,欲坐卧于泥水井中,脉来沉细无力,此阴发躁,名阴躁,当用辛热之药温之,不宜凉剂。
若为阳所胜,故终夜烦扰而不得宁,所谓阴虚则与夜争也。若脉迟汗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虽阳明证,可桂枝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