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诸水火相胜义,化寒变热理何难,漫言变化千般状,不外阴阳表里间。 所谓阴出之阳则愈,又以小柴胡佐小建中之不及前条辨证,此条辨脉。
且妄编于太阳篇中水证后,而方后又以身热皮粟一段杂之,使人难解。前条是亡阳脉证,此条是回阳脉证。
阳明经起于鼻,系于口齿。妇人中风七八日,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发作有时,小中风至七八日,寒热已过,复得寒热,发作有期,与前之往来寒热无定期者不侔,此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。
有热属藏,是指心肺有热,不是竟指胃实。胆虚则心亦虚,所生者受病,故悸也;胆虚则肝亦虚,府病及藏,故惊也。
以内谷道中,欲大便时乃去之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其四五日来,恶寒无热可知。
日晡为阳明主时,太阴湿土郁而不伸,故剧。 从阳注经,故用麻黄、细辛;从阴注骨,故用参、苓、术、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