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脉贯胃,属脾,络嗌,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两感者,本表里之同病,似若皆以外邪为言,而实未必有尽然者,正以内外俱伤,便是两感,今见少阴先溃于内,而太阳继之于外者,即纵情肆欲之两感也;太阴受伤于里,而阳明重感于表者,即劳倦竭力,饮食失调之两感也;厥阴气逆于脏,少阳复病于腑者,必七情不慎,疲筋败血之两感也。
骨与气并,其结日大,名为“附骨疽”也。当是之时,可按若刺耳。
外感者邪袭肌表,故多阳实;内伤者由于酒色劳倦,七情口腹,致伤脏气,故由阴虚。惊骇不宁者,热乘阴分,火在脏也。
然则实因于虚,此所以内伤多不足也。小肠属火,膀胱属水,邪结小肠则阳气不化,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,下不通则上不运,故为隔塞之病。
盛满,胀急也;气胜,喘息也;伤恐者,肾受伤也;声如从室中言,混浊不清也,是皆水气上逆之候,故为中气之湿症,此脾肺肾三脏之失守也。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,故当取之于阳,不宜攻寒也,但补水中之火,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。
脉弱以滑,是有胃气,命曰易治。又有用干羯鸡矢八合,炒微焦,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,干至一半许,用布滤汁,五更热饮,则腹鸣,辰、巳时行二三次,皆黑水也。